Hi,

thank you for knowing me.

selfie

I’m going to be

a great photographer.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photography is not composition, but storytelling. That belief inspires me to encounter stories in life as they unfold, and to live fully in those moments. If that’s the case, whether I press the shutter or not doesn’t matter anymore.


Sanctuary

不管走到哪里, 超市都是我的精神故乡。每次去超市, 就会想家。

我爱逛超市, 沉浸在漫无目的感觉里。更喜欢的, 是逛超市的时候给爸妈打电话, 聊最近吃什么, 明天吃什么, 后天吃什么, 大后天吃什么, 还有大大后天和大大大后天。在我妈的眼里, 我可能还是什么也不太会做, 自己做饭, 吃的也不好, 生抽和老抽的区别都要问她。哈哈, 我其实心里都懂了, 我也早已学会做很多好吃的菜了。

有时候想到, 我已经学会了自己处理好多事情, 我已经长大到不再需要依赖他们了, 我就好伤心好伤心。


成长的模糊感

我常常会有一种“我好像不认识自己了”的迷茫感。

我可以说自己从某大学毕业, 在某公司上班, 可这样讲述自己未免太狭隘。不时常反思的话, 好像都没法用非标签的方式描述自己。

学生时代有着明确的评价体系: 学校, 专业, 成绩… 毕业之后, 我们不再被标签定义为“学生”, “大二”, “GPA 4.0”, “英语好”… 突然间, 我们要靠自己内在的标准来定义自己。

偶尔会有找到自我的感觉, 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自己喜欢的, 一切都刚刚好, 我能活出自己的价值。但其他时候, 总感觉空空的。我尝试用行为去拼凑出一个有意义的自我画像, 可总觉得, 这也不是完整的我。我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 总是能够得到新的答案, 可始终对自己有一种模糊感。

我逐渐地明白, 自我是一个在不断变化中的过程。不稳定和模糊的状态, 并不代表我迷失了, 它们只是不同时间下的“我”。我开始接受:人生不是关于“找对身份”, 而是关于“活得真实”。与其急于给自己一个固定的定义, 不如诚实地回应当下的每一个感受与选择。这样或许才是, 真正地认识自己。

我喜欢早上7点起床去打篮球, 清晨出汗的感觉很清醒。我喜欢独处反思, 写博客。我喜欢记录有意义的事, 拍好看的照片, 把转瞬即逝的东西留下来。我还喜欢安静, 在别人不了解我的时候, 也能安静的做自己。这些都是很小, 却真实又清晰的选择。


幕后型满足感

我总有一种暗自满足的心理, 喜欢在关键时刻默默付出, 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悄然离开。甚至一度逃避最后的赞美, 不过后来也学会了坦然接受。其实并不是刻意低调, 而是觉得那一刻已经完整, 我在过程中已经收获了满足感, 那种功成身退的感觉, 安静却温热地照亮了我。


原来坠入

的感觉只是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失去联系的部分。
真正的爱, 大概就是: 我爱你, 所以你要爱自己。而不是“所以你要爱我”。
要爱真实的人, 而不是把自己内心的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


常艺说:

“我给你讲个故事。以前,有一个小兔子,她想去森林里寻找巧克力;
她路过一个干果店,别人给她塞了一把花生,她接住了;又路过一个糖果店,别人给她塞了一把糖果,她又接住了;
等她最终来到巧克力店的时候,巧克力店主对她说,抱歉,我不能给你巧克力,因为你的双手已经被占满了,你没有空间存放我的巧克力了;
小兔子浪费了时间,得到了一些烂花生和烂糖果,却没有得到她最想要的巧克力。”


我爱农村,

农村的生活好安逸。可是在农村躺平就会很穷, 或许等我攒够了钱, 我就会回到农村, 做一番事业。


生活美好的

人和事这么多, 何必仅执着于那求而不得的。

偷偷记下朋友们的地址。有机会去到陌生的地方, 随机逛一逛, 拍拍照之后, 最重要的是, 寄些明信片给朋友。
抽一个雨天去郊区, 开着车走走停停。在路上, 和自己聊天。
吃完外婆下的排骨汤米面, 听着喜欢的播客, 戴上头盔, 去田野的路上骑车闲逛。
我好喜欢在头盔里自言自语, 绘声绘色地情景演绎, 可能有点蠢吧, 但我又好这口。
找朋友说话, 突然想念了, 就说两句, 偶尔回忆一下过去的经历, 也是很美好的事情。
睡前浅浅幻想一下一段健康的爱和被爱的关系。
妈妈做好饭喊我吃, 只要我多说几次“待会吃”, 饭就会被送到我房里, 每次都让我感觉自己还是在家里被宠着的孩子。(突然有点想哭

我要把从现在到明年的夏天的这段时间当作是自己的消失期, 安静地成长。

我发现我好久都没内耗过了。只要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就不会内耗。这么简单的道理, 我却直到大学毕业才做到。

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 人都被迫着成为更好被利用的社会工具, “变得优秀”这个想法真没意思。变得优秀又不是成长, 成长是一个人内心的变化, 而变得优秀更多时候只是意味着赚更多的钱。没有人会在乎你的成长, 当大家谈论谁家的孩子有出息, 很优秀时, 往往是在说他的工作能力很强。没有多少人会觉得一个人活得穷开心是件很优秀的事。

变得优秀可以是成长计划中的一部分, 因为确实可以因此实现更有意义的事。比如让父母更幸福, 和通过种种方式给出善意。

我们最终的目标, 是成就自己, 是弥补当下的自己和想成为的人之间的差距, 而这个认识自己和不断试错成为自己的过程, 就是成长。

哈哈哈, 睡不着, 2点钟爬起来写点这些感想。


从今天起,

不在背后吐槽点评任何人, 而是去理解, 不能理解的尊重。
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The Tension Between Our Many Selves

We carry 3 layers of ourselves:
1. who we want to be,
2. who we believe we are, and
3. how we actually behave in real world.

When these layers conflict, it creates a vague unease and agitation. The tension often raises the persistent question: “which one is the real me?”

Our ideal self reflects core values: kindness, patience, inclusivity, respect, and helpfulness… Our reactive self, shaped by fears, habits, trauma and past experience, shows our conditioning and what we are still learning to manage. Feeling there’s an inconsistency with our own inner image is completely normal. In fact, the journey of alignment is the essence of personal growth.

Self-knowledge is key; that is, to know our personal truth. Understanding our core beliefs, fears, and aspirations allows for deeper introspection.Once we recognize that truth,, the real challenge begins —— to be ourself, expressing our personal truth without distortion.

To know our self, and to be our self. 这大概就是所谓”通透”的本质。


坚韧

的本质, 始于直面脆弱

人的脆弱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中慢慢学会的。

刚出生的婴儿不会因外貌自卑, 也不懂贫穷的窘迫。在形成自我的过程中, 我们被抛入一个总是告诉你”要成功、要美丽…”的世界。这些声音渐渐在心里建起一套比较的标尺, 把无知的婴儿变成焦虑的成年人。

起初的对抗总是笨拙的:害怕评价就逃避社交, 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提前退缩。直到有一天学会说:”我就是我, 我的价值不需要别人认同”。允许自己爱哭, 允许偶尔不自信, 允许笨手笨脚。这些看似软弱的时刻, 反而是最勇敢的反抗。当别人再指指点点, 突然发现那些话再也伤不到我了。

原来, 承认脆弱才是真正的强大。我们不需要变成石头, 只要学会在风雨中保持自己的形状。自我接纳会让心里自然长出力量。

成长不就是这样么:起初用尽全力抵挡, 后来发现多数利箭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除非, 你自己坚持要当那个最严厉的批评者。


拍照

我还是挺喜欢拍照的, 记录生活中的环境。我喜欢相机功能的唯一性 —— 只能用来拍照, 和大传感器拍出来照片的纹理、质感。我今年还是应该买个相机, 作为一个爱好, 在记录世界的同时, 提升发现美的能力。


曼谷

曼谷比想象中的繁华, 市中心繁华又安全。中文和英语普及程度很高, 感觉整个城市都是旅游业。

旅行中遇见的一些人也都很可爱。骑摩托很快的Grab司机, 胖胖的, 虽然体格巨大, 但性格腼腆, 下车时双手合十🙏, 低头害羞的笑。当地球场的大叔们也都很友好, 一点点小规都会互相行礼道歉。许多人身上有一种虔诚的善良, 可能和当地几乎所有人都是佛教徒有关。


2025-06

今天拿到毕业证, 没太多期待中的感慨, 只是觉得一切真好, 终于毕业了, 那么接下来呢?

在熟悉的环境里, 时间果然过得很快。我对大学的记忆, 好像停留在大一。往后的日子, 像是开了加速器。我经常想起大一的生活。那时的宿舍在北温的捣腾 highway (当时只知道那站叫‘捣腾’, 后来才发现是 Dollarton), 每次坐公交, 我都在心里想‘这站到底叫什么’。那时我还挺乖的, 很积极向上, 每天为了赶早8的课, 我得在6点起床洗漱吃饭, 然后裹紧外套冲进晨雾里等公交。7点的车厢总是空荡荡的, 我常缩在最后一排背单词, 耳机里循环着同一首英文歌。到了教室里再预习一会。那时觉得逃课是天大的事情。很感激能在宿舍区遇到几个中国小伙伴, 大家偶尔聚会, 让我在CapU的第一学期不那么孤单。

也许因为未来遥远, 所以看起来美好, 当时觉得如果能在UBC毕业, 应该就很优秀了。现在看来, 自己还有很多想成长的的地方, 要成为真正优秀的人, 还要加倍地努力才行。未来的5年, 我想除了达成一些客观的目标, 也能变得更成熟和善良。精神上的东西像握不住的雾气, 它明明在那, 却无法被框进任何定义。情绪稳定固然好, 但偶尔的疏离感让我觉得缺乏了点温度。我希望自己能活得自然、善良, 和情感丰富一些吧。

我不免惶恐地自称是一个目标感清晰、又略有勇气的人。对于内向高敏的人来说, 包容他人似乎轻而易举, 可真正学会接纳自己, 却常一路磕磕绊绊。我总是在心理胆怯和身体很勇之间反复横跳。即使心里很慌, 脑子也多想, 但我一次次地把自己推到一个不舒服的环境。通过行动获得外部反馈, 独处的时候消化吸收, 反复试错, 直到能冷静地处理外部信息。从克服社恐, 接受自己的脆弱, 到稳定自己的主体性和内在安全感… 我变得更自信, 从包容他人到允许自己的存在, 也变得更能够接受一切的发生。

我感觉成长也就是这样, 主动地去经历不舒服的和恐惧的事。起初, 使出全身力气防御。内心强大了之后, 便不设防, 让一切穿过自己 —— 原来那些我以为会刺伤我的东西, 最后都成了穿堂而过的风, 除非我自己筑墙去拦。

业是已毕了。
未来? 未来大概会是想当年迷路的公交, 不知道下一站叫什么, 但总是会到该去的地方。我只知道还有好多事要做呢。


旅行

主包觉得, 旅行就是人走在路上。无论是街角的早餐店, 还是地球另一端的海岸线, 脚步所至便是旅途。

我很少谈论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就像没人会炫耀今天路过楼下的公园。远行固然能遇见陌生的风景, 让人向往; 但这些经历本质上与其他日常经历 —— 买菜、散步 —— 并无不同, 不过是生命在时空中的寻常位移。

走过的脚印会消失, 而经历带给灵魂的成长不会。


分享

我喜欢爱分享的人。记录生活也好, 突发感悟也罢, 都是在向世界伸出触角。分享哪需要什么理由? 那是他们的灵魂在发光。


2025-05

最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状态, 能够沉下心来专心地走路和吃饭, 每一个停下来的时刻都觉得一切真好。

以前的我长期客体化自己, 有讨好别人的倾向。我能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选择独处, 在无声中抗争。我只有在状态好的时候才会喜欢去社交, 因为只有那样, 我才不会过度在意他人的的想法。我不喜欢在灵魂缺席时硬挤进人群, 他们的目光像是无数盏聚光灯, 而我站在中央, 连影子都无处可藏。

我无数次地多想, 在心里对自己开枪, 又把弹壳一粒粒收集, 融成盔甲, 后来我又把它们做成铃铛, 系在窗前。原来所谓自愈, 不过是在废墟里种花, 开得慢些, 但根扎得更深。


人只能给出自己拥有的东西。贫乏的人给出自己的需求, 伸手便是索取。所以我想先填满自己, 这样才有能力去爱, 爱自己, 爱世界和身边的人。


2025-03

原来温柔也并不属于我, 它只是在一个恰好的状态下展现出的状态。


2025-01 - 🇯🇵

1.半落地东京, 出机场存好行李就差不多两点半了, 在机场躺了一会到5.就坐地铁去了东京塔周围散步。然后又去了几个地方, 秋叶原, 银座, 涉谷, 走的腿都要断了, 一天差不多走了3万步, 20多公里。

下午四点多的时候路过涉谷的一家按摩店, 是一个60多岁的中国大叔开的。他一眼就看出来我是运动过度, 给我按了屁股和脚, 感觉不要太舒服, 按完之后真的走起来都不痛了。